乡村公路蜿蜒盘旋、农家院舍干净整洁……冬日,漫步新建的雨母山游步道,感受蒸湘绿、净、美的山水田园画卷。
宜居的环境是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,是乡愁得以安放的基础。近年来,蒸湘区按照“生态优先”和“全域公园化”建设目标,聚焦改厕改水、修路通渠、植绿增景等,大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、美丽乡村建设,以绿色发展留住乡愁,兑现乡村宜居愿景。
蒸湘区在衡阳市首倡开展“无废村庄”建设试点,让城市建设与乡村治理有机融合,实现乡村振兴领域同步发展。杨柳村实施“五废”共治,固废排放减少85%以上,废纸节约利用90%以上,废木节约利用80%以上,废气排放减少80%以上,废渣加工产业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0万元;临江村打造绿色生态农场,新建2000亩现代化规模化无害化产业园区,年产健康蔬菜近4000吨,产值达2000万元以上,农作废弃物减少90%以上;同溪村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,开启乡村美颜模式,推行卫生环境自理、空间环境自净、人居环境自建的“新村三自法”,实现了色彩辨识度高,视觉效果好,村民满意的治理目标。
环境净化整治有没有成效,村庄有没有变美,村民最有发言权。过去鸡鹅乱跑、垃圾乱堆的雨母山镇新竹村屋场,如今变身整洁清爽、花木掩映、竹篱围绕的美丽庭院,村民们空闲时都喜欢到屋场上活动活动、跳跳广场舞。“村里都是干净整洁的柏油路,农家小院被绿树环绕,比城里住着舒服。”新竹村村民谢国寿说。
目前,蒸湘区已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文明村、1个省级文明镇、1个省级美丽乡村全域推进示范镇、4个省级文明村、4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、1个省级精品村。
今年,为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,打造美丽庭院,蒸湘区引入“可食地景”生态合伙项目,推广生态种养、特殊林果、农耕体验、蔬果采摘等庭院经济发展模式。鼓励村居民利用家门口的空闲地种植果蔬,用生态的方式将农业融入景观,用瓜果蔬菜打造美观又美味的景观,让美丽院落可看、可游、可食。蒸湘区21个村3500余农户参与发展“可食地景”庭院,带动每户年均增收近万元。
文化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“魂”。蒸湘区打造雨母山艺术家部落、奇石文化博物馆等乡村文化阵地,举办“雨母春浓”名家书画展等免费艺术活动,还举办“庆丰收 迎和美”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湖南蒸湘分会场活动、湖南省第四届乡村健康跑活动等具有品牌效应的乡村文体活动,用艺术留住乡愁,积蓄发展能量,累计吸引游客50万人次,场均艺术作品销售额超10万元。
国家农业农村部与财政部联合公布2024年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名单,衡阳市蒸湘区雨母山镇获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项目立项建设,可获得中央财政资金支持1000万元。雨母山镇位于衡阳市西南郊,区位优越,交通便捷,镇域内有南岳姊妹山雨母山及4座大水库和2个天然湖泊,森林覆盖率达80%以上,灌溉水资源安全又充足,被誉为“城市
雨母山风景区景色秀美,被评为全国3A级景区、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,又因其毗邻市区,有“衡阳后花园”的美称。近年来,衡阳市蒸湘区深入实施“五区”战略,近郊产业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。蒸湘区在雨母山举办丰收节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打卡;雨母山农特产品品牌“源自雨母”推出雨母梨、临江葡萄、雨母鱼等优质农特产;蜿蜒的雨
临近芒种,记者走进蒸湘区幸福村,处处可见村庄美、生活甜、乡风好的乡村振兴新图景。幸福村在风景如画的雨母山景区脚下,是远近闻名的“旅游村”,是衡阳人近郊休闲游的理想目的地。村庄里有青山环绕的龙兴湖生态庄园,有网红休闲垂钓基地水耕渔基地,有丰富的物产资源供游客采摘。近年来,幸福村立足实际,发挥好现有资源
5月20日,蒸湘区雨母山镇李老屋、樟树皂安置房全面竣工交付,共计8栋168套1.93万平方米。6月2日,李老屋、樟树皂安置房集中分房活动在雨母山中学开展,村民们对安置房盼望已久,一早来到现场等候,进行抽签、确认,期待着早日搬进新房。本次分房活动主要针对雨母山镇内环西路和L型路项目的安置户。抽签按照签到、抽签方式讲